- 聯系我們
- 處方實例
合浦縣黨江鎮(zhèn)藍星村位于南流江入海口,土質是屬于典型的沖積濕地。含沙略高,滲漏相對嚴重。據當地養(yǎng)殖戶介紹,挖池塘時能挖到紅樹遺骸,一般池塘本底土壤偏酸。根據網絡上的資料介紹,有些地方淤積厚度可達數十米。
南流江江水泥沙含量高,堪比黃河水。經過長距離水渠沉淀、用于自來水廠處理的水,還是渾濁不堪:
一方面,由于實在渾濁,另一方面,由于年久失修,進排水渠道基本淤塞,無法通水。因此,藍星村對蝦池塘基本采用地下水灌注。池塘一般較淺,平均一米左右;面積也不大,一般2~3畝。由于土壤含沙,堤岸容易崩潰,多數采用地膜護坡。大多數池塘老化嚴重,路邊時常可以看到荒廢的池塘,塘底要么長出近米高的雜草,要么改種農作物。
根據當地服務人員介紹,今年黨江一帶第一造賺到錢的約五成(近三四年來最好的成績),中造大約兩成,晚造估計不會超過三成五。
藍星村地下水含鐵很高。剛抽出來清澈的地下水,次日曝氣后即發(fā)紅,池塘邊上護坡地膜上,沉淀出厚厚的一層紅色氧化鐵:
我們當場檢測了一戶養(yǎng)殖成績比較好的養(yǎng)殖戶的井水的pH和總堿度和氨氮,結果令人費解:pH不足6.5,但總堿度卻高達90~100!氨氮頗高:
據養(yǎng)殖戶反映,盡管剛抽出來的水體總堿度高,但進入池塘后立刻降低。仔細觀察剛抽上來的井水,上面還有依稀可見的油膜。有一定的鹽度(據說一般鹽度為3~5度)。井水在礦泉水瓶中密封放置數小時之后,變得相當渾濁:
我們走訪了兩位高手,其中一位就是用這樣的水,在深度一米左右的池塘養(yǎng)蝦,誰能相信,這樣的條件,不僅能夠把蝦養(yǎng)出來,今年第一造還取得了畝產2000斤的成績!另一位高手,早造的平均畝產也達到1500斤,中造700~800斤。這才是真正的高手!
由于使用的都是地下水,因此不同池塘之間水質差別很大。大多數井水pH低,總堿度也低,尤其是進入池塘與酸性土壤交換之后。據了解,當地大多數池塘總堿度都在20~30之間。因此,藍藻頻發(fā)是當地對蝦養(yǎng)殖最常見的水質問題。
有個養(yǎng)殖戶介紹,他家的井水剛抽出來時pH也低,但總堿度比較高,90左右,但進入不同池塘后,總堿度降低的幅度卻相差較大,有的降低到50左右,有的降低到只剩下20~30。
可以肯定,不同池塘總堿度降低程度不同是池塘底部土壤差異引起的。但低pH高總堿度實在難以解釋,何況進入池塘后總堿度大幅度降低是當地的一種普遍現象。一般來說,總堿度降低一定是陽離子流失所造成的,而總堿度大幅度降低必然是井水抽出來后有大量的陽離子流失。顯然,這個大量流失的陽離子就是鐵!
是否可以這樣解釋:根據當地地質分析,地層的沉積過程中夾雜著大量的硫化鐵(酸性硫酸鹽土壤成份),同時富含有機物質(證據是紅樹遺骸和微量形成油膜的石油),在地質演變過程中和微生物的作用下,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高濃度的二氧化碳水合形成碳酸,使得水體偏酸,碳酸溶解硫化鐵形成高濃度的碳酸氫鐵(井水pH低而鐵含量高也是證據)。井水抽出地面與氧接觸后,碳酸氫鐵中的鐵被氧化并發(fā)生復分解反應:
2Fe(HCO3)2 + O2 + 2H2O —> 2Fe(OH)3 + 4CO2
即每沉淀 1 毫摩爾鐵,會造成 2 毫摩爾總堿度的流失!也就是說,如果井水抽出來后,總堿度降低50毫克碳酸鈣/升,必然有 0.5毫摩爾鐵/升沉淀。此推論是否正確,有待于取水樣后的分析結果證實。
總堿度低,是當地池塘容易爆發(fā)藍藻的原因,但總堿度低,又是這些池塘水淺而不受到氣泡病傷害的好處。鐵含量高,容易因絮凝堵塞蝦的鰓部引起黃鰓,但大量的鐵存在,又有將酸性硫酸鹽池塘底部容易產生的硫化氫轉化為硫化鐵沉淀而降低硫化氫毒性的作用!如果簡單地大幅度提高總堿度(使用石灰還是小蘇打,還要根據水體鈣濃度來確定),有可能由于當地池塘水體淺而光合作用太強引起氣泡病。
如何把握這得失利弊,是成功與失敗的關鍵!因此,這種環(huán)境之下,對蝦難養(yǎng),也是事實。但如果把握得當,高產,也并非不可能,不是一造半造偶然成功,而是連續(xù)幾年,相對比較成功。